自閉癥孩子的健康,你們在乎過嗎?
聽到“自閉癥”這三個字的時候,你腦海里的第一印象是什么?有人說,是像電影《雨人》的主角,記憶力超強,數字天才;有人說,特別會畫畫,是藝術天才,騰訊公益之前做過活動,展示的自閉癥孩子的畫都很棒。
其實,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。在自閉癥患者中,大概四分之三的孩子同時伴有智力障礙,剩下的才是智力處于平均或平均以上水平的孩子,天才,更是極少數。把自閉癥跟天才等同在一起,可能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愿望,但是,這種誤解可能會給自閉癥家庭帶來額外的壓力。
今天帶大家走進自閉癥兒童的世界,不但可以破除大家對自閉癥的迷信,幫助你鑒別、判斷自己孩子的行為問題,而且你的舉動也許還能給自閉癥家庭帶來莫大的支持。
一、患自閉癥的孩子,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?
它不是一種單一的“病”,學界用的術語是“自閉癥譜系障礙”,是一組神經發育性障礙,有不同的亞型,行為表現各有不同,主要特征是社會交往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低下,有重復刻板的行為、興趣和活動模式,其核心的障礙就是社交障礙。因為沒辦法與人正常交流,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所以稱“自閉癥”或者“孤獨癥”。
你該問了,那造成自閉癥的原因是什么?很遺憾,目前在醫界和學術界并無定論,大多數學者認為自閉癥是有基因因素為基礎的疾病。有20%的自閉癥患者,可以在家族中找到智力低下、語言發展遲滯,或者有類似自閉癥癥狀的成員。
二、自閉癥并不遙遠,如何判斷孩子有沒有?
很多人說,自閉癥兒童是來自星星的孩子,你不理解他們,覺得他們跟你不在一個世界生活。其實,沒那么遙遠,他們就在你的身邊。
對于普通家長,你可能更關心的是,怎么把我孩子的行為跟自閉癥做區分呢?比如,我的孩子很內向,不愛社交,他有自閉癥嗎?我的孩子語言發展遲緩,他不會是自閉癥吧?
前不久,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發育行為學組等專業機構發布了一個專家共識,提出自閉癥的五個早期行為標志,分別是不看少看、不應少應、不指少指、不語少語和不當。這些標志性行為很多時候在2歲前就已經出現。如果寶寶出現了這些行為,特別同時具有這些行為,我們就應該非常警覺了:
不看或少看,是說目光接觸異常。對人,特別是對人的眼部注視較少。腦部掃描也發現,和普通孩子相比,自閉癥孩子看到玩具圖片時,大腦更活躍,看到人臉圖片,甚至是媽媽的臉,都不怎么活躍。
不應或少應,包括兩項,一個是你叫寶寶的名字,他沒有反應;就是所謂的沒有呼名反應。還有一個是,寶寶不能跟別人產生共同注意,也就是說,不能和其他人關注同一個物體或事件。比如,你指著洋娃娃說:“寶寶,看,娃娃。”如果寶寶順著你的手指,跟你同時看向洋娃娃,這就叫共同注意,共同注意在語言和社交技能的發展上非常重要。
不指或少指,是說缺乏恰當的肢體動作,不會對感興趣的東西提出請求。不會搖頭表示不要,不會有目的地用手指。
不語或少語,這是特指語言發展方面的延遲。
不當,這是指使用物品異常,相關的感知覺異常,語言發展倒退。比如有刻板的重復動作,比如只玩某一個玩具,玩很長時間,玩的時候不理人,而且興趣狹窄。
所以,如果對照完這些標志行為,你發現自己的孩子符合,特別是符合多種這樣的異常行為,你就應該警覺了。
三、要相信偏方,選擇適當的干預
如果經過診斷,確診了自閉癥,該怎么辦?
大多數自閉癥患者都無法完全治愈,但是經過適當的干預,他們的行為問題能得到改善。而且,寶寶小時候的大腦可塑性強,后天豐富恰當的環境因素,完全有可能使有先天障礙的自閉癥寶寶大腦回到正常發育軌道,讓社交、認知、語言和適應能力得到改善。早診斷、早干預,有利于提高自閉癥孩子的生活品質。
所以,如果確診了自閉癥,不要迷信偏方,去兒童專科醫院進行干預治療。自閉癥孩子的病因不同,障礙表現不一,要根據不同孩子的情況綜合考量,在專業人士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。
自閉癥是一種復雜的、和遺傳有關的疾病,目前發病率較高,約1%。我們不能把它與智力發育和語言發展障礙混淆,我們需要對它的早期癥狀保持警覺。